9月9日訊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《參考消息》7日刊登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道《與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增加有關的常用藥》。摘要如下:
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醫(yī)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稱,治療過敏、感冒、高血壓和尿失禁等疾病的一類藥物,可能會增加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,尤其是增加老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。
這項研究結果于2020年9月2日發(fā)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醫(yī)學雜志《神經學》周刊網站上。
目前,抗膽堿能藥物廣泛應用于治療大大小小數(shù)十種疾病。其中一些抗膽堿能藥物需要醫(yī)生處方才能購買,而另一些可以通過藥店柜臺直接購買。它們通過阻止乙酰膽堿——對記憶功能至關重要的一種神經遞質或化學信使——與特定神經細胞上的受體結合來發(fā)揮作用。其影響結果是抑制副交感神經沖動,這種神經沖動與各種無意識的肌肉活動有關,比如胃腸道和肺部的肌肉活動,以及流涎、消化和小便等人體生理功能。
研究人員稱,認知正常的研究對象在測量指標位于基線時,至少服用一種抗膽堿能藥物,并被跟蹤達10年后,相較于沒有服用此類藥物的研究對象,出現(xiàn)輕度認知損傷的可能性就會增加47%。輕度認知損傷通常是阿爾茨海默病等癡呆癥的前兆。
研究報告作者之一、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醫(yī)學院精神病學系副教授莉薩·德拉諾-伍德博士說:“這項研究表明,在認知問題出現(xiàn)之前,減少抗膽堿能藥物的使用,可能對預防未來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受負面影響很重要,尤其是對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較大的人而言。”
688名平均年齡為74歲的成年人參與了此項研究,并按性別平均分組。研究開始時,所有研究對象都沒有出現(xiàn)認知或記憶問題,并報告了自己是否服用抗膽堿能藥物。其中服用者占三分之一,平均每人服用4.7種抗膽堿能藥物。研究對象接受了長達10年的年度綜合認知測試。